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

【我們之間@余光中】小粉絲對於《粉絲與知音》的小小迴響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『粉絲,是為成名錦上添花;知音,是為寂寞雪中送碳。』

年屆90高齡的重量級文學家余光中,昨天下午在紀州庵文學森林為他近期出版的《粉絲與知音》《太陽點名》,舉辦一場文學簽書會。

大師風采,只有親臨現場才會深刻體驗出來。書寫了一輩子,筆從未停歇過,這股難能可見的純文學清流,依然沒有被漸漸顛覆與頹圮的時代潮流給淹沒。我很驚訝讀者群年齡層之廣泛,有鬢如霜、文學淵博的教授學生 (余老師1972在台灣中山大學的「關門弟子」),也有才在讀中學的年輕孩子;甚至,這場小而美的講座其實是年輕人居多哩!

我特愛余老師對「粉絲與知音」的註解與詮釋。

粉絲不嫌其多,知音不嫌其少。粉絲需要偶像現身的現場,熱情而激動的尖叫著;知音會跟偶像保持相當的距離,是獨來獨往,不會出現。知音有時是晚年,甚至是死後才出現。「粉絲是消耗品,知音是救濟品。梵谷的畫,生前沒有看得起,死後沒人買得起。」~~~~這句話,讓現場這些不曉得算是知音還是粉絲的我們哄堂大笑。


翻閱《粉絲與知音》一文裡的幾段話,感觸特別深────

『粉絲,是為成名錦上添花;知音,是為寂寞雪中送碳。杜甫儘管說過:「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。」但真有知音出現,來肯定自己的價值,這寂寞的寸心還是欣慰的。其實如果知音寥寥,甚至遲遲不見,寸心的自信仍不免會動搖。

有知音一槌定音,不愁沒有粉絲,繽紛的粉絲啊,蝴蝶一般地飛來。

知音與粉絲都很可愛,但不易兼得。一位藝術家要能深入淺出,雅俗共賞,才能兼有這兩種人。』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週末寧靜午后,讓我那日漸枯萎的文字域,悄悄起了一陣小小的微微的淺淺的騷動。在「牧場」這裡筆耕快兩年了,我通常不會用「粉絲頁」來形容它,只能說是自己的「微網誌」吧。或許是沒有特定主題,既不是跑步、馬拉松的運動主軸,也不是旅遊美食專區,更非激勵人心的心靈小語,也不是搞笑、逗趣的生活抒壓小品,更沒有塗鴨能力,當然談不上美輪美奐的攝影園地......什麼都不是,無法聚焦,只能說是隨興而舒服的「飛小魚的文字沙龍」。

大概是這樣的緣故吧,以世俗的「FB粉絲專頁」標準來看,一年9個月了,這裡按讚的人數真是少得可憐,成長速度更是宇宙無敵超級龜速呢!

余老師在文章末尾這樣寫著:『粉絲已經夠多了,且待更多的知音。』

粉絲屈指可數,但願你會是我的知音。

2015/8/15發表於【文字牧者。飛小魚】,余光中文學簽書會後心有千千感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時隔一年餘,重新閱讀那時的心情,依舊是同樣的千千感與千千悸動呀!對於【文字牧者。飛小魚】那邊,我應該是徹底釋懷了,完全拿它沒輒,都已經過兩年多,它依然是個安安靜靜人煙稀少的「冷凍庫」,我想在粉絲經營管理這個學分,我不僅當掉,還拿了個大鴨蛋哩。

會難過嗎?或許有那麼一丁點小失落,更多的是不解。我無法理解Peter Su肆一那些「網紅」是怎麼做到的,可以從萬人鑽動的粉絲頁,進而轉換成紙本書的鐵粉支持者,書一本接一本出,而且還本本暢銷,只能說,網路世界的準則的確是一門高深的學問,還顛覆了世人們的閱讀習慣哩!

不過有點千古不變的定律,無論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,還是要勤於筆耕,不要讓自己的文字飄在空中,鎖在閣樓,悶在心裡,留來留去留成愁,再好的文筆、再多的思緒與感觸,終究還是一場空。更何況,我們只是一介凡夫俗子,也不是天生就擁有行雲流水般的好文采呀。

(飛小魚,寫於2016/10/18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